- 【海达行知暖心故事】潘超老师和他的“诗性教育”
- 发布人: 发布日期:2021-05-18
他,温润儒雅、亲切随和,他是学生、家长、年轻同事口中的“超哥”。他怀揣着赤子之心,坚守着以文化人的追求,勤勉踏实地探寻着教书育人的真谛。他就是济宁海达行知学校五年级语文老师、6班的首席导师——潘超。
如若天空还有一抹湛蓝,就有诗。如若雪有影、雨有痕、雷有声、水有纹,就有诗。
他喜欢读诗、写诗,他告诉班里的孩子:生活本身就是一首隽永悠长的诗。
每个晨光熹微的清晨,手捧书卷,在《论语》的浸润下,悄然汲取着先人的智慧。
每个酣然醇美的午后,紧握钢笔,在横竖撇捺的舒展中,感受着写字如做人的真义。
每个夕阳浅照的傍晚,敞开心扉,在笔尖流泻的真实想法中,记录着成长的曼妙瞬间。
“植根于孩子心田上的那抹鲜活,才是教育真正的动人魅力。”潘超老师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班级里有一个偏科的男孩,喜欢数学,对语文的学习却很是畏惧。上课时,常常眉头紧皱,若有所思。观察后,他和男孩敞开心扉进行了畅谈。
他鼓励这个孩子:每天要对更多的人微笑,因为这是生活的情趣;每天从宿舍来教室的路途中,要发现一些简单的美好,这是作文灵感的源泉;每天要坚持阅读半小时以上,博观方可约取;每天还要把成长日记当成独属的宝贵财富,和自己进行心灵的对话。他会时不时和这个孩子谈谈心,开开玩笑,交流交流各自的喜闻乐见。时间长了,心近了,孩子也静了。他不再害怕写作,表达起来文思泉涌。他现在还记得那日作文分享时,孩子脸上无比自豪的表情。
班里这样慢慢地敢于表达,爱上语文的同学还有很多。他深知:语文是母语,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孜孜不倦寻求的大学问。作为小学语文老师,更要用以文化人的情怀与担当,将语文的种子值根于孩子们的心田。
课堂上,他和孩子们一起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,和书中人物同呼吸、共命运,自由表达真实的想法,找寻那持久的温暖。
校园里,他陪同孩子们一起感知美好,春花夏雨、朝阳落日、朗月晴空,那欣赏的表情是对生活的馈赠最好的流连。
潘超老师说:首席导师这个称呼,代表着一种责任,代表着你就是这个班的天,是这个班的地,代表着这班里同学的欢喜、哀愁与你息息相关。
生活的欢颜,你会见证;生命的成长,你来推动;你会在风中,在雨中,在小小的课堂,在餐厅,在操场,在宿舍,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,在一个又一个沉甸甸的暗夜里,在一次次的失望与希望交织的瞬间,与心和解……
潘超,男,34岁,济宁海达行知学校小学语文一级教师。工作以来,怀着朴素的教育情怀,如保赤子,勤勉奋进,先后获得“山东省优秀课例”“济宁市优质课”“济宁市高新区教学能手”“济宁市高新区教育教学先进个人”“济宁市百佳书香家庭”等荣誉。
他坚信:当华美的叶片落尽,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。教育之路,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,行而不辍,未来可期。